帮忙翻译下[宋书列传·良吏]徐豁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11 08:55:53
徐豁,字万同,东莞姑幕人也,中散大夫广兄子。父邈,晋太子左卫率。豁晋安帝隆安末为太学博士。桓玄辅政,为中外都督,豁议:“致敬唯内外武官,太宰、司徒,并非军职,则琅邪王不应加敬。”玄讽中丞免豁官。玄败,以为秘书郎,尚书仓部郎,右军何无忌功曹,仍为镇南参军;又祠部,永世令,建武司马,中军参军,尚书左丞。永初初,为徐羡之镇军司马,尚书左丞,山阴令。历二丞三邑,精练明理,为一世所推。元嘉初,为始兴太守。三年,遣大使巡行四方,并使郡县各言损益。豁因此表陈三事,其一曰:“郡大田,武吏年满十六,便课米六十斛,十五以下至十三,皆课米三十斛,一户内随丁多少,悉皆输米。且十三岁儿,未堪田作,或是单迥,无相兼通,年及应输,便自逃逸,既遏接蛮、俚,去就益易。或乃断截支体,产子不养,户口岁减,实此之由。谓宜更量课限,使得存立。今若减其米课,虽有交损,考之将来,理有深益。”其二曰:“郡领银民三百余户,凿坑采砂,皆二三丈。功役既苦,不顾崩压,一岁之中,每有死者。官司检切,犹致逋违,老少相随,永绝农业;千有余口,皆资他食,岂唯一夫不耕,或受其饥而已。所以岁有不稔,便致甚困。寻台邸用米,不异于银,谓宜准银课米,即事为便。”其三曰:“中宿县俚民课银,一子丁输南称半两。寻此县自不出银,又俚民皆巢居鸟语,不闲货易之宜,每至买银,为损已甚。又称两受入,易生奸巧,山俚愚怯,不辨自申,官所课甚轻,民以所输为剧。今若听计丁课米,公私兼利。”
宋书在郡著绩,太祖嘉之。下诏曰:“始兴太守豁,洁己退食,恪居在官,政事修理,惠泽沾被。近岭南荒弊,郡境尤甚,拯恤有方,济厥饥馑,虽之良守,蔑以尚焉。宜蒙褒贲,以旌清绩,可赐绢二百匹,谷千斛。”五年,以为持节、督广交二州诸军事、宁还将军、平越中郎将、广州刺史。未拜,卒,时年五十一。太祖又下诏曰:“豁廉清勤恪,著称所司,故擢授南服,申其才志。不幸丧殒,朕甚悼之。可赐钱十万,布百匹,以营葬事。”

徐豁,他的字叫万同,是东莞郡(山东境内)姑幕县的人。他是中散大夫徐广的侄子。他父亲的名字叫徐邈,是晋朝太子左卫率。徐豁在晋安帝隆安(年号)末年当上了太学博士这个官职。桓玄辅佐天子处理朝政,并且桓玄还兼任都督朝廷内外的职务。徐豁因而上议:“只有武官才必须致敬,太宰、司徒这两个职位不是军职,所以对琅邪王不应该加以致敬。”桓玄暗地里让中丞(官名)免除徐豁的官职。桓玄造反失败,徐豁被任命为秘书郎,尚书仓部郎等官,后来又被右军何无忌任命为功曹,仍然当镇南军的参军职务。后又转任祠部,永世县令,建武司马,中军的参军,尚书左丞等职位。永初(年号)初年,被任命为徐羡之军队的镇军司马,尚书左丞,山阴县令等官职。二次当上尚书左丞,还做过三个地方的县令,徐豁做人精明练达,而且通晓世理,深受当时人们的推崇。元嘉(年号)初年,徐豁才开始当始兴郡太守。元嘉三年,朝廷派遣使者巡行四方,并且下令各郡县各自上言有何不足之处或有何优点。徐豁借此机会向朝廷上表陈述三件事,第一件是:“我的郡内较有田地,然而武吏年满十六岁的,便要每年向国家上缴口赋米六十斛,十五岁以下十三岁以上的,要上缴三十斛米。一个户口内随着男丁的多少缴纳米税。然而十三岁的小孩子,还不能像大人一样在田里劳作。或者可以说,虽然能做一些活,但是不像大人一样什么都可以做。如果刚好这家人在附近没什么亲戚可以帮忙,那么等到要交缴纳赋税时,就会因为交不起赋税而自逃跑了。(单迥中迥通茕,指孤独没兄弟)接近蛮、俚地区的地方,逃跑起来就更加容易了。有的人为了逃避赋税,甚至自己伤残自己的肢体,生下儿子甚至不养活他,出现以上这些情况,实在是赋税过重的缘由啊!所以我建议朝廷重新量定所要缴纳的赋税额,使人民能够得以生存。虽然现在减少赋税,对国家的收入有一些影响。但是对将来来说,则有很长远的利益啊!”第二条是:“郡中有采掘银矿的民工三百余户,每天都要去凿坑采矿,每个矿坑都有二三丈。这种劳役既辛苦,又经常有崩塌活埋的危险,每年都有因此而死的人。然而主管这些工作的官员,还不顾这些人的安危,严厉对待,经常催迫捕捉他们。这些人世代相传,永远没有去做农民的机会(即世代只能做矿工)。这些人口有一千多人,全部靠农民养活(即他们全部要靠他们挖矿的收入来养活自己)。这种情况难道仅仅是不去劳作就要受饿而已吗?唉,如果遇上荒年,他们便穷困不堪啊!我寻思官府用到米,跟银其实差不多!所以